联智通 走遍天下_旅游 北京联智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明清古居——爨底下村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是随山西向北京移民迁移至此而建立,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保留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古建筑群,古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绿树成荫,村后1.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氏家族。“爨”原意有灶的意思,又有“大火烧林,越烧越旺”之意。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或许有避难之意,观景寓意,让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爨底下村是北京通往陕、晋和口外的要塞,繁华一时,也曾是兵家必争之地,飞扬着八路军打击日寇,保卫家乡的炮火硝烟。全村坐北向南,依山而建,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76套,住房656间,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四合院整体精良,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石墙山路、门楼院落、影壁花墙,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砖雕、石雕、木雕蕴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被称为“京西的不达拉宫”。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巨变的爨底下村,依旧保持了居民原始的风貌。
  爨底下村有财神化身的关公庙,有盼子的娘娘庙,有保佑太平的观音庙,村民们世代相安而息。古村环境与70余套灵巧、精良的山地四合院,见证了古山村曾经的繁荣发达。古村重视宗族、血缘的维系,在推崇爱家爱国思想和伦理道德规范村民行为的教化下,村民历来有报国献身精神,至今村中还保存有韩家子弟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立功喜报。

  日本侵略者入侵家园时,仅有108户的村庄,就有70余名青年参军,其中34名青年为国捐躯,另有30多人随军南征北战,展示了村民爱家、爱国的民族精神和事迹。解放后,由于丰沙线铁路和109国道的开通,使古山村失去了古驿道商品交易及客栈的地位,从商旅必经之地转为发展农业生产为主的小山村。

  爨底下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成为历史的遗存。20世纪80年代处于封闭贫穷的山村,大量青年外出求知、安家,村内只剩13户人家,30多人,至此古山村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古村群山环抱布局随地形高低变化依山而建,在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控制下,将76座精巧玲珑的四合院民居,随山势高低变化,分上下两层,呈扇形向下延展,以放射形态灵活布局在有限的基地上,建筑布局严谨和谐,变化有序。村落的整体布置形似“元宝”,气势宏伟。

  广亮院
  位于村落中轴线的最高点,是古村四合院中等级最高的院落,门楼为中型如意门,七级台阶,门口地面两块石板铺砌,一块青石喻“脚踏青云”,一块紫石喻“紫气东来”。正房五间,其建筑装饰非常精美,充分体现了当时主人的家庭地位。

  古驿道客栈
  为双店式四合院,临街而建。是昔日过往商旅的落脚之地。双店院集居住、商业、货物仓储为一体的组合院落,各院分区明确,互不干扰,临街铺面,三开间倒座房,明间前后均由四扇大门组成,设置很有特色。

  关帝庙
  位于村东半山之上,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是村民祈雨、祭天、转灯、游庙等多种活动的场所。大庙的建筑等级也是村中最高的,有高大的台基和檐廊,建筑十分精良。

  南坡梁
  是村前一座景色俊美的山梁,沿山石铺砌的步道,登上山梁,可俯瞰古村全貌,还可观看到金蟾望月、神龟啸天和蝙蝠献福等自然景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是击退日本鬼子进攻的战场,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线天”
  是古驿道上的一处景观,全长150米,大道直通其中,周围有双龙洞、八奇潭和九柏九石阵等自然景观。(编辑:CCN传媒 李琳)






    1  2  3  
023-4798_北京爨底下景区石刻(CCN传媒)
北京爨底下景区石刻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一景 北京爨底下古村落 北京爨底下古村落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石庸居 北京爨底下碾盘 北京爨底下古村落 北京爨底下古村落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四合院 北京爨底下影壁上的文革时代的标语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一景 北京爨底下古村落 北京爨底下古村落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石庸居 北京爨底下碾盘 北京爨底下古村落 北京爨底下古村落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民居 北京爨底下古村四合院 北京爨底下影壁上的文革时代的标语